English

育人兴邦的中国教育

回顾百年沧桑 展望美好未来
2000-12-04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林和文 汪大勇 练玉春 我有话说

开栏的话胜利迈向新世纪再过28天,人类将阔步进入21世纪。20世纪的中国,“天翻地覆慨而慷”。从结束统治中国的封建帝制,到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,再到解放思想,改革开放,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,人们所经历和感受的社会进步、文化震荡都是空前的。20世纪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谱写民族新曲的世纪,是中国由积贫积弱走向繁荣昌盛的世纪,是中国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丰碑最多的世纪,是永远值得中国人民自豪的世纪。21世纪必将是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世纪。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,完成祖国统一,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,是中国人民在新世纪的三大历史任务。生逢盛世,我们要顺应世界潮流,把握时代特征,抓住机遇,开拓进取,唱着祖国颂、社会主义颂、改革开放颂,不断夺取新的更大的胜利。为了与广大读者一起回顾百年沧桑,展望美好未来,本报从今天起,开辟专栏,陆续在一版推出系列文章,同时在A4版推出有关专版。系列文章的题目为:1、《育人兴邦的中国教育》;2、《昂扬奋进的中国科技》;3、《日益繁荣的中国文化》;4、《成就辉煌的中国经济》。

在千千万万的普通中国家庭,经常会有这样的现象:爷爷奶奶没有上过学,爸爸妈妈只读过小学或中学,而孙子孙女却是大学生、研究生甚至留学海外。这样的家庭知识结构从一个侧面形象地反映出中国教育在20世纪的发展轨迹和突出成就。

老教授的教育情怀

“我上小学已经是近70年前的事了,当时的学校条件很简陋,校舍大多古旧残破,没有任何设备,化学和物理都只能上‘黑板课’。与我同龄的大多数人都中途辍学,能读完中学的更是寥寥无几。如今,我们国家的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到今年底,全国要达到‘两基’目标——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,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,这对于一个人口占世界1/5的国家来说,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。”回眸20世纪的中国教育,从事半个多世纪教育工作的中国教育学会会长、博士生导师顾明远教授感慨良多。

的确,中国现代基础教育在这100年中经历艰难困苦而奋进不息的精神每每震撼人心。中国现代基础教育在清末和民国得以草创,但在旧中国,受教育只是极少数人的专利品,以致到40年代后期,中国学龄儿童的入学率还不足20%,文盲占总人口的80%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新中国的基础教育有了飞速发展。广大工农群众及其子女享有了受教育的权利,入学率大大提高,文盲率显著降低。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,由于教育的战略地位真正得到确立,现代基础教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。到1999年底,我国通过“两基”验收的地区人口覆盖率达到80%,小学和初中学龄儿童入学率分别达到99.1%和88.5%。

珍藏在内心的一首歌

“爸爸,我考上北京大学了!”

“呃,好。可北京那么大,你到底上它的哪所学校?”“就叫北京大学,是中国的最高学府呢!”

“呃,那你就学当个大夫吧,这行愈老愈有用的。”

“北大没有医科,我报的是中文系。”

这是北京大学中文系董学文教授36年前接到北大录取通知书时与父亲的一段对话。然后,他一路小跑,爬上长满青草的山坡,向母亲的坟头深深鞠上一躬,又喝完最后一口甜甜的松花江水,背上破旧的行装,告别家乡,上路了。

如今,55岁的董学文早已成为成就卓著的文艺理论家和博士生导师。回首在北大的36年,他深情地对记者说,每当看到当年的稻田变成了能容纳1000多人的勺园留学生校区,东面的桃园变成无比壮观的理科楼群,三角地北面的大饭厅变成漂亮的“百年大讲堂”时,心里就激动不已……

可以说,百年北大的巨大变化是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一个缩影。厦门大学潘懋元教授这样概括中国高等教育的百年变迁:100年来,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,是与国际化进程密切联系的,通过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,逐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。

现代意义的中国高等教育是伴随着中国近代史的民族屈辱走入20世纪的。在它的发展历程中,借鉴过英美模式,也借鉴过苏联模式,但中国高等教育的真正发展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。1949年,我国高校在校学生仅有11.7万人,到1999年,我国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在校生已分别达到413.4万和305.5万,在学研究生达到23.4万,高校毛入学率达到11%;到1998年底,我国已有32万人出国留学,其中已有11万多人学成回国。

据教育部负责人介绍,近年来,为克服条块分割、单科性院校过多、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等弊端,全国900余所高校进行了体制改革,到目前已有556所高校合并调整为232所高校,净减324所。通过合并,组建了一批新的综合性和多科性大学,极大地增强了这些高校的办学实力,高校布局结构也日趋合理,如今的高等院校已经成为国家经济科技发展新的增长点。

人人都将终身学习

伴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,学习化中国已为期不远。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、博士生导师张力教授说,从21世纪开始,我国将进入知识经济时代,全面建设小康社会,在这一阶段,90%左右的知识技能须在人的一生中不断学习才能获得,一次性的学校学历教育,将逐步被终身学习体系所取代。可以预见,中国在进入小康社会的同时,也将迈进一个前所未有的学习化社会。

张力教授认为,21世纪的终身学习体系为中国人描绘出一幅光明的图景:每一个中国公民在前义务教育阶段的学前教育将从4-6岁向前扩展到0岁;在义务教育阶段,全民公平享有非选拔性教育,为国民素质筑基;在后义务教育阶段,各级各类教育与培训纵向相互衔接、横向相互融通,除普通教育外,还有职业的、专业的、闲暇的、适应特殊需要的教育,一直延伸至人生晚年。中共中央关于制定“十五”计划的建议指出,教育要适度超前发展,有理由预计,我国将在2030年前后全面进入学习化社会,率先进入小康社会的城镇及农村地区,其步伐可能更快一些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